一个企业的运营离不开管理,但企业管理是个“细活儿”,你必须拿捏好管理松与紧的分寸,把握好尺度:过松导致员工精神的散漫和局面的失控,过紧又会扼杀激情和创造力。一松一紧之间,体现了管理艺术的境界。
高效地管理员工有难度,但也并非做不到,关键是要找规律、遵循规律。按照规律管理员工,难以驯服的员工会变得温顺,低效的团队会变得生机勃勃。管理有捷径可走。
法律是维护社会稳定运行的基石。企业也是一样,如果领导凌驾在制度之上,因为权力大而随意践踏制度,那这个企业是注定失败的。因此,在企业的管理中,制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一方面,要建立健全的制度体系,另一方面,建立的制度必须得到严格的执行,不允许出现私权大于制度的情况。 制度不仅仅是包括奖惩和考勤,还有以下几点: 完善的组织构架; 严格把控用人标准; 激发企业氛围的竞争机制。 制度是管理的一根标杆,但有了制度、按制度办事并不意味着一切问题都解决了,人类不是没有情感的机器,管理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死板的规章制度,必须通过沟通,了解员工和企业的状况才能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。 很多企业主都认为,公司工作就是简单的下达命令,员工完成;而且管理者每天需要处理的工作那么多,怎么还会有时间去和员工沟通呢? 正是因为管理者的这种想法造成了管理过程中的滞碍,沟通不顺畅,无法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,也不能第一时间知道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的一些错误,更严重的是人为地加深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隔阂,高明的管理者一定不会因噎废食。 及时与员工沟通, 做到信息新鲜共享; 沟通中,倾听比诉说更重要; 多渠道进行上下沟通; 与员工一起分享快乐就是很多快乐; 放下架子勇于承认错误, 你会发现,大家都会很友善。 与员工进行沟通不是走流程、走过场,漫无目的的谈话并不能给企业带来任何的好处,反而浪费时间和精力,所以在沟通过程中,管理者应该针对性的引起话题,适当采纳员工的合理建议和汲取意见,做到与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是提高管理效率的杀手锏。 有些管理者觉得自己经常与员工进行沟通,但是为什么最后的效果还是让人差强人意呢?管理者不仅要跟员工进行沟通,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有效沟通,有效沟通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。 管理者不是万能的,企业的问题仅凭管理者一人的智慧是万万不够的,所以管理者要营造一个所有人都能畅所欲言的管理气氛,这样,组织中的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是其中重要的一员,会心情舒畅地干好自己的工作,这往往一些严厉的管理措施要有效得多。 一般成功的企业都会做到以下几点: 公司拥有让员工大胆开口的氛围; 企业的真实情况及时让员工了解, 不隐瞒; 能够识别并且及时良好的处理员 工的不满; 从员工的怨言中找到企业能够改 进的地方。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,每个员工都拥有自己的特点,通过有效的沟通,管理者可以对员工有更加清晰的认识。作为管理者不能只看得见员工的优势,更不能只看见员工的短板,前者忽视短板,如同正在企业埋下一颗不定时引爆的雷,后者则是将一根弦不断绷紧,迟早有一天会断。 俗话说得好:尺有所短,寸有所长。如果作为管理者只能看到员工的职业短板,而不能发现他的优势,那整个企业都是“短板”员工,员工因为批评和指责,效率也只会越来越低。 要知道,世界上没有废柴,只有用错地方的天才,避其所短,用其所长,才是成功企业家的用人之道: 要能平常心对待员工的职业短板, 不是一味的责怪; 不要轻易否定员工,这样会让员 工压力倍增; 企业管理不是独裁专制,要平和 看待与自己观点相背离的员工; 员工的短板在另一个问题上也许 就是天赋,要学会把员工安排在 合理位置 金无足赤,人无完人。理清员工的长处和短板,并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加以充分利用,将工作合理分配,实现效率的最大化是一个优秀管理者的责任。 企业离不开管理,如同鱼离不开水。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,想把企业管理做好,不仅要有管理能力卓越的领导,更重要的是,企业的员工也一样优秀。只有当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形成良性的互动,企业才能够做得更大、做得更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