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创业故事】 创客资讯 | 马化腾自述腾讯发展史:腾讯的三大节点
发布时间:2021-06-04 20:56 浏览次数:2392
分享到:


1.jpg

腾讯,作为中国无人不知的顶级互联网巨鳄,从创业之初便离不开创始人马化腾的引领和管理。马化腾在一次分享中说:


“千亿级公司没落是很常见的事情。人要清醒,别人不是打不赢你,外面掌声越热烈就越危险。”


今天,就和大家分享来自马化腾本人自述的腾讯发展史,希望大家能从这个现象级的互联网公司中,汲取属于自己的经验和引领。


2.png




以下内容来自马化腾语录,有节选


创业之初



      应该说20岁的时候我是一个非常内向的程序员,我不喜欢管人,不喜欢接受采访,不喜欢与人打交道,独自坐在电脑旁是我最舒服的时候。我周边的人,我父母,包括我自己都不认为我会办一个企业,管一个企业,因为怎么看我都不像这样的人。


3.jpg

年轻的马化腾


      我唯一的资本是我写过几万行C语言的代码,也接过几个项目。我很想创造一个产品,然后有很多人用,但是原来的公司没有办法提供这样一个环境,似乎只有自己开公司才能满足这个要求,所以我才被迫选择开了一个公司。


4.jpg

2000年的腾讯


      开始创业的伙伴几乎都是我的大学、中学同学,在创业的过程中,因为意见不统一,争吵难免,因此相互信任很重要。当时我出主要的启动资金,有人想加钱、占更大的股份,我说不行,根据我对你能力的判断,你不适合拿更多的股份。因为一个人未来的潜力要和应有的股份匹配,不匹配就要出问题。


5.jpg


      为了不形成一种垄断、独裁的局面,他们的总和比我多一点。当然,如果没有一个主心骨,股份大家平分,到时候肯定会出问题,同样完蛋。


      开始创业后,我发现和之前想的完全不一样,之前我看到很多美国硅谷创业的书,讲创业都是非常励志和令人向往的。但实际上,我们初期经常在想的是下一个月的工资和房租怎么解决,一年内的收入来自哪里。这个阶段,我们做了很多外包工作,帮别人开发软件,进而赚一点微薄的钱。


“我的名片写着工程师Title,不写老板,不然给合作方看见自己亲自干活,很难看。”


      后来QQ诞生了,因为我之前是做通讯行业的,所以QQ也和通讯有关,起初的形象是一个网络寻呼机。那时候想要做到3万用户,于是去学校的BBS上一个个地拉用户,每天只能拉几十人。当时一想按照这个速度凑到3万人可能要2年后,到时候公司没准就死掉了,项目又砸在手上了。


6.jpg

连小编都没见过的1999版QQ


      于是我自己又去网上推广,最后用户上来了,因为我们的软件写得好,不宕机;没人聊天我就去当陪聊,有时候还要换个头像假扮女孩子,得显得社区很热闹。


      后面就很顺利了,融资然后上市,但腾讯最初的市值并不高。后来我看到很多创业说:如果估值低,就干脆赌气不上了。


“我觉得这样很不理智,对于上市这件事要有长远的眼光,不要只看一年半年。




腾讯的三大节点


在腾讯的发展中,有三个非常重要的节点,一个是MSN,一个是360,一个是微信。

第一大节点,我们是和MSN打,它曾是QQ最大的对手,但最终它死掉了,现在我们来分析原因:

第一,它死掉不是我们打掉的,是没有赶上社交化;第二,MSN的中国本土化没做好,一改版中文字体就显示得乱七八糟,还经常发生盗号的情况,安全和本地运营都不过关。 


“当然,最根本的原因是,我们这些本地创业者身家性命都在产品里,而国际化的公司并不是。”


第二大节点,是QQ和360打。自腾讯成立以来,我们从未遭到如此巨大的安全危机。这段时间,我和同事一起度过了许多个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,劳累、委屈、无奈、深入骨髓的乏力感。

当时有人认为腾讯公司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危险的挑战。那段时间来,一种同仇敌忾的情绪在公司内部发酵,很多人都把360公司认定为敌人。


“但如果没有360的发难,腾讯不会有这么多的痛苦,也不会有这么多的反思,也不会有后来那么大的感悟。”


中国公司和美国公司很大的不同就是,中国公司要在很恶劣的环境中竞争出来,这需要有超人的意志,还要有非常多的智慧才行。

第三大节点,是我们自己的微信。世界是很残忍的,多大的巨头都会随时倒下,倒下后你还能摸到它的体温。甚至强大如Facebook,股票一度跌到700亿,是因为大家担心它向移动端转变有问题。

做微信的时候我们也很紧张,腾讯内部有三个团队同时在做,都叫微信,谁赢了就上谁。最后广州做E-mail出身的团队赢了,成都的团队很失望,他们就差一个月。

其实当时还有一个对手也在做类似的应用,而且他们赌我们不会这么快。在这段最危险的时间里,所有高管都在试用,有什么问题立刻在群里反馈,立刻去改。大家天天工作到凌晨3点、凌晨5点。


9.jpg


“微信出来了,腾讯获得了一张移动互联网的船票,而且是头等舱。”



转型之路



     

      创业最开始那些年,我面对竞争,往往是简单地想,为什么要剥夺我给用户提供更好服务的机会?


      但后来,我转而反思开放性不足的问题。现在我们真的是半条命,只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,另外半条命属于合作伙伴。


      我们最擅长的事情是做连接,QQ和微信是最重要的两个连接器,虽然定位不同,但承载的连接战略将一如既往。QQ风格活泼,个性化和娱乐功能丰富,目标受众是年轻用户,而微信主要面向白领用户。


      基于不同的定位,两者连接的商户、服务略有差异,但对腾讯而言,它们共同覆盖了不同年龄、地域和喜好的用户,并将他们与服务最大限度地连接起来。


11.jpg 

       在其他的业务上,我重新进行了梳理,改变以往全部亲力亲为的业务战略——搜索整合进搜狗,电商整合进京东,团购整合进大众点评,并布局投资了这三家公司。此外,大量做减法和加法,砍掉O2O等诸多小的业务,同时大量投资腾讯生态周边的合作伙伴。如此一来,战略定位更加准确,也更聚焦于我们最擅长的社交平台和内容平台。


      现在只要非核心赛道业务,别人能做的,我们就尽量让别人做。因为一个企业再大还是缺乏创业者的,把业务留给将所有身家性命都押在里面的人这才是最好的选择,而不是让自己下面的部门跟他们死磕到底。


      在这个过程中,内部也有员工会说:那不是剥夺我们创新的机会?我说没办法,要么你想清楚放弃,要么你出去做,要么采取竞争的方式。比如,游戏开发的工作室,利润的20%,算你的成本,招得人多,成本就大,要多少股票你自己挣,尽量营造市场竞争的氛围。


在未来业务的拓展上,我会问自己三个问题:


第一,这个新的领域你是不是擅长的?

第二,如果你不做,用户会损失什么?

第三,如果做了,在新的项目中自己能保持多大竞争优势?


14.png

危机感永远存在


     

      我觉得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非常不同的地方就是,互联网企业能在一秒内发生一个颠覆性的变化。可能我突然间接了一个电话,我们在线的设备发生重大事故毁掉了。


      这在传统行业是不可能的,毁掉它要花很长时间,但是在互联网企业里只需要一秒钟。包括你用户资料突然就流传到外界了,这对互联网公司来说都是灭顶之灾。


      因此,千亿级(人民币)公司没落是很常见的事情;甚至到了千亿,没落的概率可能还会更高,包袱越重没落越快。人要清醒,外面掌声越热烈就越危险。


图片


      真正的危机也从来不会从外部袭来,只有当我们漠视用户体验时,才会遇到真正的危机。只有当某一天腾讯丢掉了兢兢业业、勤勤恳恳为用户服务的文化的时候,这才是真正的灾难。





结语

16.png
16.png
15.png

回顾腾讯的创业之路,机遇很重要,至少占了五成。马化腾是这么评价自己的创业之路的:

我不觉得自己特别聪明,做的东西也都是很简单的判断。

在这个过程中,时代的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,很多机遇是外界赋予的。

这方面我自己觉得很幸运,但也意味着,要时刻保持危机感,因为别人并不是永远打不赢你的。




END


本文来源:网络图片素材,马化腾采访素材

编辑:吴奇鸿

审核:王薇薇,柳心欣





附件0个